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上海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班开班仪式隆重举行

发布者:杨赟发布时间:2023-04-09浏览次数:818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成就一批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首批“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已连续13年承担示范性项目的上海师范大学,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潜心打磨了一整套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三年课程,力图铺就一条从“名师”到“大先生”的专业提升路径。



48日上午,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上海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班开班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正式举行,由此拉开47-416日为期10天的第一次集中研修课程。经双向选择、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15位正高级名师、名校长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雄伟教授主持开班仪式。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魏峰代表教育学院致辞,他向学员们简要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历史沿革、雄厚师资、发展成就以及本次培养计划的概况。



每位学员都收获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教授聘书,以及由培养基地首席专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语文学科负责人王荣生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名师培养基地首席学科专家黄友初教授赠予的专业书籍。



基地首席专家王荣生教授表示,上海师范大学培养基地始终是为学员服务的平台,旨在助力名师、名校长在取得既有成绩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三年研修、三个阶段,第一年重在“想清楚”,第二年必须“做扎实”,第三年确保“出成果”,可以说任务重、期待高,上海师范大学培养基地将尽力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条件,希望三年后成就一批大先生、建立一批国家级工作室,学员在完成课题过程中,既产生研究成果,也辐射带动更多教师一起发展。而从此时此刻起,学员就已经开启第一年“想清楚”的任务:自己具备怎样的基础?树立怎样的目标?可能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学术支持?……



首席专家黄友初教授鼓励学员,首期名师领航工程自主申报并入选上海师范大学培养基地的,有来自全国8个省份的10名正高级、特级教师。10位学员全部入选“十四五”国培计划专家资源库,且各项成果都非常丰硕。此次研修将继续“自选课题”、“思想凝练”两步走,导师将在听取学员设想之后给予个性化建议,并给予全力支持。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雄伟教授、两位首席专家认真听取了名师名校长学员们对于未来三年培养的诉求和期待。



陈留,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三小学校长。仔细比对了所有培养基地的陈校长发现自己的诉求与上师大的计划一拍即合。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上师大平台优势叠加上海区域优势,让陈校长对这次“特别的相遇”分外期待。



邹飞,贵州省遵义市新蒲中学初中语文老师。已有26年教龄的邹老师曾经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著作,此次慕名而来,目标明确:希望对课文的解读、课题的研究、个人教育理念提炼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缩短未来规划期。



闫妍,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初中语文老师。上师大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得到了陕西省教育厅的高度赞赏,来自陕西偏远地区的闫老师捧过接力棒,希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实现涅槃重生,二次成长。



郭双宏,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东华小学语文老师。郭老师从小就对上海充满期待,执教至今28年,时常听闻上海名师辈出,此次研修希望借助新平台,提升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扎扎实实学习。



王文品,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语文老师,至今对2018年基地导师吴忠豪教授的报告记忆犹新,“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吴教授的学生该多好!”如今梦想成真的王老师计划将“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效率”作为课题,“让家长放心,让领导放心,让自己放心”。



刘俏梅,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火炬学校语文老师。在农村小学15年,区级小学10年,刘老师说自己最彷徨的时刻曾向薛法根教授求教。看到薛教授正是自己的实践导师,刘老师直呼奇妙。她期待得到从理论到团队管理的全面提升,走出一条个人特色之路。



王建菊,来自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多二小学。这位在农村小学教授语文30年的老教师说,自己仰慕的大师们都在上师大,渴望在大树的庇护下,自己也能长成小树,“让磕磕绊绊的实践变得顺顺溜溜,不再高原缺氧”。



刘志乐,来自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这位井冈山脚下走出的高中数学老师,深知高中数学的抽象,希望上师大能够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源,帮助自己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



王仁正,来自新疆喀什第六中学。他说,从上师大附属学校走进上师大校园,感觉就像回家。工作19年的他,对数学教学颇有想法,此次研修,希望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向导师学习,向同行学习。



安昊,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身处去年推行统编教材的青海,少数民族多,连推广普通话都难,一人带领三支团队的她希望取经数字化网络搭建经验,助力团队走出西宁,打造辐射全青海的“三新一体化”导师团队。



李小燕,山西省太原市千峰南路小学语文老师。对于第一年的核心任务“想清楚”,李老师坦言还在思考。但学习的目标却很清晰:基于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在课堂有效推进,李老师期待得到接地气的指导。



曹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怀揣着许多疑问前来:非线性的语文思考过程,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如何评价?每一堂语文课的内容如何设计?……曹刚期待在与同行导师的交流中找到答案。



田芳,来自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小学,此次研修学科是数学的她,实际上既教数学又教语文。常被评价“事例很好,理论欠缺”的田老师期待通过研修,提升理论水平、参观上海课堂、学习带领团队。



刘海舰,来自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小学部。虽然研修科目是小学语文,实际上刘老师一人负责多个学科,学科融合视角让他手握多项教学成果。对于此次研修,刘老师抱有相当高期待,希望未来可以冲击更高层级成果评选。



对于学员们开诚布公的交流,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雄伟教授非常感慨。他表示学员们在一线奋斗多年,成为佼佼者后依然愿意主动走出舒适区、参加为期三年的学习,勇气可嘉,值得敬佩。与会者提及的需求已悉数记录,学校一定尽力满足。对于自己而言,参加这次座谈会也受益良多,这不仅是一次倾听学员心声、收集一线需求的交流,也是对教育情怀的陶冶、对教育部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的内涵进行更深入理解的启发。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全程仔细倾听学员发言,同样感动于学员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对于学员们的选择和信任,袁校长表示感谢,并承诺上海师范大学将依托强大的师资力量,尽力满足每一位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袁校长指出,新时代“大先生”不仅是教师、校长、教研员,更是教育家,需要学员们具备教育家应有的引领性、前瞻性和带领性。而要成为教育家,第一需要思考,第二需要研究,第三才是实践,第四则要不停成长。这正是上师大培养计划设计为三年、三阶段、逐步进阶的要义所在。



如何“想清楚”?应该“想什么”?同为教育工作者和团队管理者的袁雯校长与学员们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四点思考。

首先,立足于人的全面终身发展去思考各阶段的教育教学。何为“融通、融合、融汇”的教育服务体系应有之义? 其次,立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化、大众化、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大背景,去思考今天的教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如何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看待分数?如何拥抱人工智能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保护学生探索的热情? 第三,立足于学员现有的情怀、经验、技巧,去思考未来怎么做?在具备了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后,能否更进一步,思考自己如何成为兼具实践经验的教育家? 最后,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去思考这一代教育人的责任。每个学员身后的区域都需要一代代、一批批强国接班人,中国需要平视世界的一代,世界需要体现中国智慧、制度优势的学派和理论……袁雯校长表示,时代的责任已落在我们肩上,今天的开班仪式和座谈让我们看到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燎原,国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