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刚副教授受邀做客我院“师承名家讲坛”,他结合多年参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工作的丰富经验,以国际视野与批判思维,深入解读核心素养测评的发展脉络、实践创新与现实争议。论坛由教育学院副院长宁波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在讲座中,李刚简要回顾了PISA的发展脉络,着重阐述了该项目在核心定位与测评内容上的动态调整。他指出,PISA始终以15岁学生的能力评估为核心,重点关注阅读、数学与科学等基础领域,并逐步拓展至跨学科素养的测评。随着时代发展,PISA不断纳入如全球素养、创造性思维等新维度,以呼应全球化和数字化对人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测评方式上,该项目已全面转向计算机测试,并借助情境模拟与过程数据分析等技术,使评估更贴近真实情境。同时,他也提及该体系在理念衔接、概念界定等方面尚存差异,以及整体素养与可测性之间仍需探索的张力,并简要分享了PISA在中国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挑战与推进路径。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围绕核心素养本土化、测评技术优化及教学实践衔接等议题与李刚展开了热烈讨论。教育学院副院长宁波在总结时指出,本次讲座不仅系统呈现了国际教育评价的前沿进展,也以批判性的视角启发师生对测评逻辑与教育现实进行再思考,为学院后续在教育评价领域的学科发展与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拍摄/供稿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