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激励学生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彩,5月21日下午,教育学院特邀水丰路小学党支部挂职副书记、西藏自治区优秀教育援藏人才、2010级院友李翔至徐汇校区三教107开展“人生导师”沙龙。活动由辅导员娄雪瑞主持。
李翔老师详细分享了自己的援藏经历。2019年,在“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精神的感召下,李老师怀揣“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理想信念,前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援教。在海拔 4000 米的雪域高原,他克服了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让教育的赤诚之花悄然绽放。“8点上班,放弃午休,10点晚自习结束才离校,一度周课时达28节”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他结合当地学情,不断钻研教材教法,所教三个班级保持自治区第一优势;担任小学综合教研组长期间,带教当地藏族青年教师,促进当地老师业务上实现新跨越;借助教育援藏“上海珠峰教育质量攻坚联盟”平台,开展共计8次的送教活动,发挥学科教学在区域内的示范和引领。
从小学到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从教育高地到雪域边疆,李翔老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他指出,行为世范、言为士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庄重嘱托,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于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李老师寄语现场未来教师们,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正确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躬耕不辍、不懈奋斗。
教院学子还就教师职业规划、师范生求职等内容与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他们更加明晰了奋斗目标和前行路径,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大力发扬劳动精神,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以奋斗之笔书写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青春答卷。
师说
援藏教育,是沉甸甸的责任。援藏教育工作者要发挥示范作用,对藏区孩子负责。
弯下腰和小朋友平视,是践行平等教育理念的第一步,放下成人的身段,以孩子的视角去感知世界,方能搭建起通往他们内心深处的桥梁。
行为世范、言为士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重嘱托,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于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
学子说
在本次讲座中,李老师分享了他在西藏支教的经历。除了日常授课之外,老师们还会通过实际行动,鼓励西藏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照片和视频中,学生们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映射出老师对于学生们真挚入微的关爱。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对李老师躬耕于数千公里外的雪域高原,为教育事业倾心付出的做法感到由衷敬佩。希望未来的自己踏上教育岗位时,也能通过自己所热爱的方式,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
——教育学院2024级初等教育学 蒋心悦
这场讲座让我深切体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八个字的份量。听到老师们顶着高原缺氧备课上课、送教下乡的故事,我感受到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用生命丈量教育边疆的赤诚。他们在海拔四千米的教室播撒知识的种子,架起民族交流的桥梁,更以“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诠释着铸魂育人的真谛。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他们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雪域高原。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用教育的力量浇灌出边疆振兴的希望之花,这也正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最生动的注脚。
——教育学院2024级比较教育学 沈华禹
李老师将教育理想化作雪域高原上的坚定足迹,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时光里,直面高原缺氧、文化差异等挑战,以春风化雨般的耐心扎根三尺讲台。他向我们提到,处于同样的“地位”的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是增进与其关系最好的方式,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李老师的分享,我深刻体会到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的担当,这份用教育智慧浇灌民族团结的坚守,让我们看到新时代青年教师最动人的模样——既能在三尺讲台守正创新,更能在祖国需要处绽放芳华。
——教育学院2024级小学教育 石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