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教育》系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教育类心理学公共课。
该课程虽是高等师范院校集中体现师范特色的一门公共课,也是听课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该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不受学生重视,未能发挥其在教师教育职前阶段应有的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卢家楣教授和他的同事就逐步展开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教材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形成今天的课程现状。
在教学目标上,该课程不只是让师范生初步掌握普通心理学知识,而是让师范生获得未来的教书育人工作和现时的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理念和能力,形成相应素质,并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打下心理学方面的基础。为突出该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凸显其教育特色,以区别于心理专业基础课《心理学》,特定名为《心理学与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打破传统的普通心理学内容框架,围绕师范生未来教书育人的主要活动——“教”(主要指教学工作)和“育”(主要指思想教育工作),又处处联系师范生现时的学习生活,来安排心理学内容,形成“双主线”结构:
在第一条主线上,包括认知性内容与认知活动相联系——感知觉、思维、记忆(教学活动中信息加工的3个主要认知过程)以及能力发展和知识习得(教学活动中信息加工的2个主要目标)等;意向性内容与意向活动相联系——注意、动机、情感和意志等,也可视为4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们不仅对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加工有直接影响,而且其本身在学生中的培养和发展,也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各部分都融入有关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师范生自我教育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师范生更好地认识今后的教育对象和完善自我。
在第二条主线上,包括个性方面内容,如气质和性格(个性的特征系统)、品德(个性的道德评价系统)、自我意识(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等4方面内容。与个性发展有关的内容,包括人际交往(个性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性心理(影响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中出现的健康问题)等3方面内容。事实上,与个性有关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但这3方面内容更符合师范生今后在中学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和现时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各部分都融入有关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师范生自我教育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师范生更好地认识今后的教育对象和完善自我。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筛选中突出强调了实效性原则,即在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教学内容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未来教书育人的实践和现时自我教育的实践的指导意义,并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在理论阐述上的针对性和实践应用上的可操作性两个方面,以解决长期以来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为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所易于接受的“三段法”模式,即将每一主要心理学内容按“某心理现象是什么?”、“有何规律?”、“在教育中如何运用?”这三段来加以组织,概括为“现象-规律-应用三段法”。“现象”部分主要涉及某心理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规律”部分主要涉及与随后实践运用有关的一般规律性,其中包括青少年在这方面的心理特点;“应用”部分是指“大教育“概念中的应用,既包括师范生未来教书育人中的应用,也包括现时师范生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现时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教育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富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教材上,作为体现其初步改革思想的论文《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整体改革的构想》最早发表于心理学界顶级学术刊物《心理学报》(1992年第3期),嗣后由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撰写,由卢家楣教授、李其维教授、魏庆安教授主编,其教学团队参编的图文并茂的教材《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进一步完善了上述的改革思想,于1998年出版,2004年修订再版,先后印刷17次,9.48万册,为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等师范院校所使用,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000)和全国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全国仅10项)(2004)。
该课程的教学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节,一般为40-60课时,所讲授的内容一般取9-12章,余下的部分为师范生自学或作课外阅读之用(在教学大纲中已注明),做到课内和课外、讲授和自学结合,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扩大有效教学内容。
该课程历经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生欢迎,其教学研究论文《探索提高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新思路》获首届全国公共课心理学教学研究会论文评选一等奖(1993),《师范专业基础课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获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心理学教学学术论文一等奖(2000),其教学改革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二等奖(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