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小勇

发布者:杨赟发布时间:2019-05-16浏览次数:8395

母小勇



母小勇,生于1962年,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1984年在四川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士学位,1990年在苏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先后在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担任教师,曾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和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目前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曾担任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教育学会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代表作鉴定专家等。

近年主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人学基础研究”和 “后现代高等学校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等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等多个项目。先后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心理科学》、《课程 教材 教法》、《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SciencePhys. Teach. Phys. Educ. 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多部专著。其中在《教育研究》发表10篇论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被《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 教育科学)“期刊看点”》推介;论文他引共计1000余次、论文被网上下载约40000次。代表性著作:《大学的哲学——人学视野中的大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作序;著名教育学家吴康宁在《高等教育研究》20174期发表了该书的书评)、《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和《专家型教师教育课程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等;代表性论文:《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交往实践与“自由劳动”》(教育研究,2017/10)、《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教育研究,2014/7)、《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学基础》(教育研究,2012/12)、《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取向》(教育研究,2002/1)、《论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创新课程体系之理念》(教育研究,1999/11)、《摆脱边缘”:寻找高校课程的本土文化性》(教育研究,2008/5)、《论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00/8)、《论课程的文化逻辑》(教育研究,2005/11)、《苏南地区小康后理科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对策》(教育研究,1999/3)、《理科教育中“科学——技术”的多维透视》(教育研究,1995/12)、《后现代高校课程:回到人类活动的“原点”》(高等教育研究,2004/4)和《论科学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来自诺贝尔获奖者的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6/9)等。

主持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编制了配套的音像教材和教师用书,目前两套教科书在全国多个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