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Paul Willis教授应邀做客“文化现代性”系列学术活动

发布者:杨赟发布时间:2023-10-31浏览次数:481

 

1028-30日,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Paul Willis教授应教育学院邀请,与广大师生围绕“文化现代性”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系列学术活动共分为读书会、主题讲座和交流对话三场,持续三天。教育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与Paul Willis教授展开了深度的互动交流。

Paul Willis是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其卓越的研究多年来对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对世俗文化、青少年文化、教育、阶级结构、文化现代性等方面的研究而闻名,著有《世俗文化》(Profane Culture)、《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在中国寻觅现代性踪迹》(Being Modern in China)等作品。其中,1977年出版的《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教育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

1028日晚的读书会由教育学院刘莉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程猛副教授领读,他在介绍了Paul Willis的生平之后,以文化现代性的跨时空观察、现代性的三支箭矢、两类群体的文化生产、跨越边界的经验秩序及其未来为小标题,对《学做工》、《在中国寻觅现代性踪迹》等书目进行解读,重申了生活体验的教育意蕴,随后两位研究生同学分享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到场的教育学院教师对32份读书心得进行了回应,师生互动环节既有对话交锋、也有思想激荡。



1029日下午的主题讲座由教育学院副院长魏峰教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孙昱老师承担翻译任务。Paul Willis首先回顾了自己作为文化民族志研究者的60年心路历程,随后他着重对文化民族志这种研究方法是什么进行了解释,并以《在中国寻觅现代性踪迹》一书的研究成果为例,详细阐述他如何将此种方法应用在中国。Paul Willis用图表的方式呈现了他对走高考这条路的人和不走高考这条路的人如何感受现代性的思考,并对两类人群的意义生产进行解读。

 

 

1030日下午的交流对话由教育学院王文智老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孙昱老师承担翻译任务。学前教育学院王友缘老师提出高考生和非高考生的分类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学院吕杰昕老师提问如何看待在陌生的环境或回到熟悉的故乡开展人类学研究。Paul Willis对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回应。


 

系列学术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沉浸式研讨的机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思考、交流和碰撞的氛围。在教育学院领导黄海涛教授、魏峰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统筹安排下,刘莉老师、王文智老师、廖青老师以及研究生邱笑文、潘叶萌、蒲廷娅、周妍璇、校友刘浩鹏、胡睿等同学为系列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贡献了力量。